13812963333
据隆上古建小编查阅的史料记载,明清御窑金砖的惟一烧造地为:苏州府陆墓。
六百年前,永乐帝决定迁都北京并营建皇家宫殿。在选用室内铺地用砖的时候,永乐帝命泰宁侯陈珪和北京行部侍郎张思恭负责“督军民匠造砖瓦”。
当时他们选定的窑区是北京就近的琉璃厂和黑窑厂等处,如果所需砖瓦数量多,近京的这些窑厂来不及烧造,“再派给顺天府及山西、山东有关府州民窑,这样既省时省力,还可以免去转运劳顿之苦”。
但在建造过程中,选用大殿的室内铺地用砖时,遇到了问题:近京窑厂经过多次尝试而烧造出来的方砖,无论是细密程度、吸湿性能、大小尺寸和外观色泽,都不能令人满意,与精美宽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也不相匹配。
陈珪和张思恭等把南京皇宫的库存方砖和北京琉璃厂和黑窑厂烧造的方砖同时请永乐帝审定。结果是,相比起来,南京库存的铺地方砖虽然也还显得粗糙,但质量明显高于北京烧造的——而南京皇宫库存的方砖,烧造地正是:直隶,苏州府,陆墓。
就这样,永乐帝敕令苏州府地方官并巡抚,永为朝廷督造皇宫大殿室内铺地用砖,苏州陆墓的砖窑成了专为北京皇家烧造高级细料方砖的指定窑户,并赐名“御窑金砖”。
制作御窑金砖的极品原料:粉砂粘土
陆墓在明代属苏州府长洲县,地处阳澄湖西岸,属典型湖积、冲积平原地貌。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容易有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的下层较为粘重,易于胶结,适于制坯,烧结后比较坚实。相城区,尤其是陆墓地区的这种粉砂型的粘质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天工开物》中所说的“粘而不散,粉而不砂”,是这种粉砂型年质土中的“极品原料”。
御窑金砖取土:配合二十九道工序
每年冬天是选土的季节,有经验的师傅需要在不同的地点多次开挖并挑选。先打探洞,探测表土的厚薄及粘土的深度,鉴别土壤的优劣,符合要求后,还要挖去一米左右的表层泥土,选用下层质量更高的粘土作为御窑金砖制作的原料。
严格挑选的泥料,再经过29道细密的工序加工,最终烧制成的御窑金砖“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不碱不蚀,坚硬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