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揭秘
一说到御窑金砖,隆上古建小编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个响当当名号!但是,你是否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苏州陆慕的砖窑被称为“御窑”?而御窑产出的砖为什么又称之为“金砖”呢?御窑金砖和其他砖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从“民窑”到“御窑”的发展史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京城,朝廷征召了全国各地大批能工巧匠到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在建筑技艺方面,工匠大师们自然成竹在胸,但是宫殿内铺地用什么材料,怎么来设计才能既不失皇家威严,又经久耐用呢?
在北方,他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当能工巧匠们为皇宫铺地材料一筹莫展的时候,直接指挥宫城建设的苏州名匠蒯祥,命人找来了自己家乡苏州陆墓的细料方砖。陆墓砖窑生产出来的砖坚硬密实、质量上乘。
宫殿完工后,看到大殿内用方砖铺得严丝合缝、光滑如墨玉的地面,踏在上面俨然有金玉之声,也不招摇、不炫目,内敛庄重,与金碧辉煌的檐牙高啄相得益彰,一派皇家气象。永乐皇帝十分高兴,当下在群臣百官面前,封苏州陆墓(今苏州陆慕)造砖民窑为“御窑”。
自此,苏州御窑金砖成为明清两代皇家建筑不可或缺的“钦工物料”,成为故宫三大殿及其皇家陵寝、皇家园囿等用于墁地的专用材料。
为什么称之为“金砖”的呢?
难道是金子做的?事实上,“金砖”并不是金子做的,而是御窑生产的细料方砖的雅称。“金砖”的由来,原因有三:
原因一:金石之声!御窑生产的砖,因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断之无孔,轻轻敲击时,会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原因二:身份显赫!当年这种细料方砖名叫“京砖”(专为京城生产),除皇家,其余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一律禁止使用!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
原因三:造价昂贵!虽不是金子做的,却造价昂贵如金,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一块破砖真的有这么值钱?
贵当然有贵的道理!“金砖”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讲究,取的泥土必须是阳澄湖畔的原生粘土层,因其黏而不散、粉而不沙。先经过“掘、运、晒、椎、舂、磨、晒”七转得土,再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转得泥,接着制坯、阴干长达八个多月,才能入窑烧制。
烧制时,先用糠草熏1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1个月,再用整柴烧1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从泥土到金砖,要历经长达70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