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金砖如何验收挑选
据隆上古建小编的了解,明清时期,出窑后的桐油金砖,也要经过精心的挑选。缺角的、破残的、颜色不正的、声音异常的,都要剔除。“或三五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必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
一些造办金砖官员的奏折也有记载:“金砖关系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光绪本《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规定:“缺角缺边,谨宽一、二分以至八、九分,惊纹不至通长者,尚属无碍磨砍分位,仍准其收用”;“如边角缺宽在一寸以外,惊纹至通长者”,即属破碎不堪用。
不过有时候,遇到工程紧急,桐油金砖一时来不及烧造,也会稍微降低标准,在往年挑剩下来的副砖中再次挑选。《明会典》有这样的记载:“嘉靖三十七年题准,将先年被选副砖窑户家藏者,首验合式,照例给价取用。”
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手段和专门的工具对金砖的硬度和密度作测试,验收金砖主要依靠有经验的工匠。一些老工匠只要敲击几下,听听声响,便能基本判断出金砖的强硬程度。工部有时会给发一些“响亮”金砖,供窑户做合格与否的参照标准。
另一种验收桐油金砖的方法是将出窑后的金砖敲碎,勘察其断面,看孔眼的多少。如果孔眼过多,且不够规定的重量,就是次品。清朝末年,金砖管理制度开始松懈,金砖的质量有所下降,工部不得不收进一些“哑声砖”。
为保证运送至京城的金砖的质量,清朝对负责解运的官员定也有严厉的处罚措施。
《两宫鼎建记》记载,明万历营建两宫时所需的金砖,其标准的基本原则为“坚莹透熟,广狭中度”,而一旦发现有“色红泥粗,不中旧式”的,则“该管理以侵渔重究”。
《清会典》记载,倘若运至北京的金砖被发现不是最精美,或者有破损断裂,甚至不能用,那么,解运的官员就要被罚,通常会夺去一年的俸禄,相关的巡抚、布政使也要被罚去六个月的俸禄。如果发现金砖有缺边、缺角,有惊纹,也要责任解运官员赔偿。
从桐油金砖的烧制、挑选、运输惩罚规定可以看出,金砖的珍贵的原因以及金砖的珍贵程度,金砖被称为“金砖”也算是名副其实。